尚书·周书·大诰第十四原文及翻译注释、讲解
尚书·周书·大诰第十四原文
武王崩,三监及淮夷叛,周公相成王,将黜殷,作《大诰》。
王若曰:“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,弗吊天降割于我家,不少延。洪惟我幼冲人,嗣无疆大历服。弗造哲,迪民康,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!
已!予惟小子,若涉渊水,予惟往求朕攸济。敷贲敷前人受命,兹不忘大功。予不敢于闭。
天降威,用宁王遗我大宝龟,绍天明。即命曰:‘有大艰于西土,西土人亦不静,越兹蠢。殷小腆诞敢纪其叙。天降威,知我国有疵,民不康,曰:予复!反鄙我周邦,今蠢今翼。日,民献有十夫予翼,以于敉宁、武图功。我有大事,休?’朕卜并吉。”
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、庶士、御事、曰:‘予得吉卜,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。’尔庶邦君越庶士、御事罔不反曰:‘艰大,民不静,亦惟在王宫邦君室。越予小子考,翼不可征,王害不违卜?’
肆予冲人永思艰,曰:呜呼!允蠢,鳏寡哀哉!予造天役,遗大投艰于朕身,越予冲人,不卬自恤。义尔邦君越尔多士、尹氏、御事绥予曰:‘无毖于恤,不可不成乃宁考图功!’
已!予惟小子,不敢替上帝命。天休于宁王,兴我小邦周,宁王惟卜用,克绥受兹命。今天其相民,矧亦惟卜用。呜呼!天明畏,弼我丕丕基!”
王曰:“尔惟旧人,尔丕克远省,尔知宁王若勤哉!天閟毖我成功所,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。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,天棐忱辞,其考我民,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?天亦惟用勤毖我民,若有疾,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!”
王曰:“若昔朕其逝,朕言艰日思。若考作室,既底法,厥子乃弗肯堂,矧肯构?厥父菑,厥子乃弗肯播,矧肯获?厥考翼其肯曰:予有后弗弃基?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宁王大命?若兄考,乃有友伐厥子,民养其劝弗救?”
王曰:“呜呼!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。爽邦由哲,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,尔时罔敢易法,矧今天降戾于周邦?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,尔亦不知天命不易?
予永念曰:天惟丧殷,若穑夫,予曷敢不终朕亩?天亦惟休于前宁人,予曷其极卜?敢弗于从率宁人有指疆土?矧今卜并吉?肆朕诞以尔东征。天命不僭,卜陈惟若兹。”
尚书·周书·大诰第十四翻译
周武王去世后,三个监国管叔、蔡叔和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淮南少数民族叛乱,这时周公是成王的相国,他们想废除殷商,作了《大诰》。
王这样说:“啊!此时我要遍告你们各诸侯国君主和你们的办事大臣。不幸啊!上天给我们国家降下灾祸,灾祸依然在继续发展。我现在代替我年幼的侄儿继承远大悠久的王业。可是,我没有遇到明智的人,能令我们的臣民安居乐业,更何况说是了解天命之人?
唉!我我的处境就像是渡过深渊,我应当前往寻求我能渡过去的办法。摆下占卜用的大龟吧,让它来宣布先人们是如何在上天那里接受大命的,这样的大恩,是永世不敢忘记的!
在上天降下灾难的时刻我不敢将其隐藏,用文王留给我们的大宝龟卜问天命。我向大龟祷告说:‘在西方有大灾难,西方人会陷入水深火热中,有的人就越发蠢蠢欲动了。殷商的余孽竟敢组织他的残余力量,想要恢复统治。上天降下灾祸,他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困难,人们不安宁。他们说:我们要复国!反而图谋我们周国,现在他们发动叛乱了。这些天有十位贤者来帮助我,我要和他们前往完成文王、武王所谋求的功业。我们将有战事,会吉利吗?’我的卜兆全都吉利。
“所以我告诉我的友邦国君和各位大臣说:‘我现在得到了吉卜,打算联合众诸侯国去讨伐殷商那些叛乱的罪人。’你们各位国君和各位大臣没有不反对说:‘困难很大,老百姓不安宁,也有在王室和邦君室的人。我们这些小子考虑,或许不可征讨吧,大王为什么不违背龟卜呢?’
“现在我深深地考虑着艰难,我说:‘唉!确实惊扰了苦难的人民,真痛心啊!我受天命的役使,上天把艰难的事重托给我,我不暇只为自身忧虑。你们众位邦君与各位大臣应该安慰我说:‘不要被忧患吓倒,不可不完成您文王所谋求的功业!’
“唉!我小子不敢废弃天命。上天嘉惠文王,振兴我们小小的周国,当年文王只使用龟卜,能够承受这天命。现在上天帮助老百姓,何况也是使用龟卜呢?啊!天命可畏,你们辅助我们伟大的事业吧!”
王说:“你们是老臣,你们多能远知往事,你们知道文王是如何勤劳的啊!上天慎重地告诉我们成功的办法,我不敢不快速完成文王图谋的事业。现在我劝导我们友邦的君主:上天用诚信的话帮助我们,要成全我们的百姓,我们为什么不对前文王图谋的功业谋求完成呢?上天也想施加勤苦给我们老百姓,好像有疾病,我们怎敢不对前文王所受的疾病好好攘除呢?”
王说:“像往日讨伐纣王一样,我将要前往,我想说些艰难日子里的想法。好像父亲建屋,已经确定了办法,他的儿子却不愿意打地基,况且愿意盖屋吗?他的父亲新开垦了田地,他的儿子却不愿意播种,况且愿意收获吗?这样,他的父亲或许会愿意说,我有后人不会废弃我的基业吗?所以我怎敢不在我自己身上完成文王伟大的使命呢?又好比兄长死了,却有人群起攻击他的儿子,为民长上的难道能够相劝不救吗?”
王说:“啊!努力吧,你们诸位邦君和各位官员。使国家清明要用明智的人,现在也有十个人引导我们知道天命和上天辅助诚信的道理,你们不能轻视这些!何况现在上天已经给周国降下了定命呢?那些发动叛乱的大罪人,勾结邻国,同室操戈。你们也不知天命不可改变吗?
“我长时间考虑着:上天要灭亡殷国,好像农夫一样,我怎敢不完成我的田亩工作呢?上天也想嘉惠我们先辈文王,我们怎能放弃吉卜呢?怎敢不前去重新巡视文王美好的疆土呢?更何况今天的占卜都是吉兆呢?所以我要大规模地率领你们东征,天命不可不信,卜兆的指示应当遵从呀!”
尚书·周书·大诰第十四注释
(1)王若曰:王指周公,武王死后,武王的儿子诵年幼,周公暂代天子之位。若:表示是暂时代理。
(2)猷:发语词。
(3)诰:周代最高统治者对臣僚的训语。尔:你,这里指你们。邦:指诸侯。越:连词,和。御事:指诸侯属下的官吏。
(4)弗:不。吊:善。
(5)割:祸害。
(6)洪惟:发语词。洪:通“鸿”。惟:语中助词。幼冲人:年幼的人,此处指成王。嗣:继续。无疆:永恒。疆:界限。大历服:指天子的职位。历:数。服:职位。
(7)弗:不。造:通“遭”。哲:明智。迪:道,这里是引导的意思。康:安康。
(8)矧:况,句中助词。格:推究。
(9)已:感叹词。
(10)惟:只。攸:所。济:渡,指渡过难关。
(11)敷:布,摆开的意思。贲:殷周时占卜用的大龟名。
(12)敷:布,这里是表达的意思。
(13)闭:关闭,引申为隐藏。宁王:当作文王,下同。绍:卜问。
(14)即:就。越:于是。兹:指示代词,指发动暴乱的人。
(15)腆:主持,引申为国主。诞:大。纪:理。叙:同“绪”,指事业。
(16)威:害。疵:病,指武王之死及群弟见疑之事。
(17)予:我。复:复国。
(18)鄙:鄙视,瞧不起。周邦:周国。
(19)翼:飞动的样子,比喻参与叛乱的人很多。日:可能是“曰”字之误。民献:即黎献,人民。
(20)予翼:翼予。翼,辅助。敉:安抚、平定。宁、武:指文王和武王。
(21)大事:指战事。休:美,善。
(22)并:皆。
(23)肆:故。越:和。尹氏:史官。庶士:许多官员。
(24)予:我。惟:思,引申为想。以:率领。邦:指诸侯。逋播:逃亡,叛乱。
(25)罔:无。反:反对。
(26)邦君室:王官、王室中的人,指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等人。越:语中助词。予小子:说话人自称。考:长辈。翼:敬。
(27)害:何,为什么。
(28)肆:今。冲人:年幼的人,指成王。
(29)允:信,实在。蠢:扰动。寡:老而无夫的女子。
(30)造:遭。役:同“疫”,指灾难。遗、投:都是降给的意思。越:语首助词。卬:我。恤:忧。
(31)义:宜,应当。绥:告诉。予:我。
(32)毖:劳。成:成就。乃:你。宁:指文王。考:父亲。图:图谋。功:功业。
(33)惟:思。替:废。
(34)休:嘉奖。
(35)惟:语中助词。卜:占卜。用:因而。克:能够。绥:回顾。若:如何。
(36)相:助。矧:又。
(37)弼:帮助。丕:大。基:基业。
(38)尔:你们。惟:是。旧人:指曾经辅佐过文王的人。丕:程度副词,很。省:回顾。若:如何。
(39)毖:命令。所:所在,引申为办法。极:亟,急切。卒:终,完成。
(40)肆:故。诱:教育劝告。忱:诚。考:成。曷:同“何”。攸:所。
(41)亦:也。惟:语中助词。用:因此。勤:引申为经常。毖:命令。若:好像。毕:完成。
(42)若:语首助词。逝:往。言:语中助词。艰:困难。日:天天。
(43)若:其。室:房子。既:已经。厥:其。堂:宅基。矧:况。构:盖,建造房屋。
(44)播:播种。获:收获。
(45)考:父亲。翼:敬。其:岂。
(46)基:基业。
(47)肆:故。越:在。敉:平定(叛乱)。若:假若。友:当指友邦。民养:民长,指统治人民的诸侯国君。养:长。劝:劝止。
(48)肆:肆力,尽力。
(49)爽:明,使政治清明。惟:只。十人:指文母、周公、太公、召公、毕公、荣公、太颠、宏夭、散宜生、南宫括。越:语首助词。时:是。易:侮慢。戾:定,指上天的定命。
(50)大艰人: 指发动叛乱的管叔等人。诞:延纳,引申为勾结。邻:邻邦,指殷国。胥:相。
(51)易,改变.
(52)永:长时间。念:考虑。
(53)若:譬如。穑夫:农民。
(54)休:赞助。宁人:指文王。极:放下。
(55)指:同“旨”,美好。
(56)并:都。肆:因此。诞:大。以:率领。
(57)僭:差。卜陈:卜兆陈列。兹:这,这样。
尚书·周书·大诰第十四讲解
《大诰》是周公姬旦所做的战前动员文告,是当时的实录,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,谈话曾多次运用形象、贴切的比喻,说理透彻、生动,又很质朴,有很强的说服力;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周公那诚挚、深厚的满腔赤诚。它闪耀着实事求是的古朴光芒,代表了早期先秦散文的艺术成就。
周公以《大诰》平息了纷争、统一了思想后,毅然率师东征。3年后,平定了管蔡之乱,重新统一了周朝。此后,周公继续摄政7年,然后还政于成王。
《大诰》一开始就说:“王若曰”,表明说话的人并非成王,而是代成王布政的周公。
周武王灭商后,为了安抚殷商遗民,将纣王之子武庚封为殷侯,留在殷都,并派兄弟管叔鲜、蔡叔度、霍叔处去监视他,称“三监”。此后不到两年,周武王就因病死去,其子诵即位,是为成王。当时成王尚在襁褓之中,无法亲政,这对新建立的周王朝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。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,周公摄政,履行天子的一些职责,决断天下大事。因为这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,又引起王室贵族内部的怀疑猜忌。公元前1063年,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串通“三监”,联络淮夷,起兵叛周。一时间内忧外患,周王朝有临深渊履薄冰之忧。就在这个时候,周公不避嫌疑,挺身而出,辅佐成王。经过耐心的解释和说服,终于达到了王室内部的团结,并力排众议,毅然出兵东征,这在周初是一件大事。《大诰》就是周公所做的战前动员,是当时的实录,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。
周公的谈话有两个主要内容。首先分析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。困难有两个方面:一是武王之死以及王室内部的猜忌,二是武庚等发动叛乱,图谋复辟,二者交织在一起,使得当时周朝所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。针对这种情况,周公主张武力解决,并通过占卜肯定了这个主张。其次对反对武力平叛的诸侯臣下进行说服教育,这是动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,因此所占的篇幅更大。对于武力平叛,周的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意见非常多,可以说是占了上风。理由主要有两条,一是当时民心动摇,局势混乱,平叛的困难太大。二是叛乱分子中有些是王室内部的人,甚至是长辈,不应该讨伐他们,因此劝说周公不顾占卜的结果,取消东征。为了说服反对派,争取诸侯国的支持,周公从不同角度反复论证了武力镇压的必要性。针对反对派所谓的“困难太大”,周公指出武力平叛是必要的,为了完成文王留下的未竟的事业,便不能被困难吓倒,也不能过多考虑自身的安危,这是用使命感来激励反对派。接着周公又动情地指出群臣都是文王的旧臣,应当知道文王的勤劳,言下之意是既然如此,那就应该倾尽全力去完成文王的未竟事业。神学是奴隶主阶级的精神支柱,为了说服反对派,周公一再利用天命来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法性。他在谈话中反复指出周建立政权,是上天的意旨,上天不但把成功的办法告诉给他们,而且像去掉自身疾病那样迫切地希望他们完成文王的未竟事业,显然,这个事业就是平定叛乱。他还强调这次占卜所使用的是文王所遗留下来的大宝龟,而且占得吉兆,暗示东征一定会像当年武王伐纣一样取得巨大胜利。
谈话还两次用种庄稼做比喻,说明后人应当继承前人的遗业和除恶务尽的重要性,说理形象生动。文章中有不少比喻都很质朴,也有很强的说服力:
予惟小子,若涉渊水,予惟往求朕攸济。
若兄考,乃有友伐厥子,民养其劝弗救?
以涉深水为喻,以父子亲情为喻,生动亲切,朴质动人,代表了早期先秦散文的艺术成就。作者感情诚挚、深厚,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周公的满腔赤诚。
上一篇:尚书·周书·金縢原文及翻译注释、拼音版
下一篇:尚书·周书·微子之命第十原文及译文